清明时节雨纷纷,杜牧回乡为上坟:祭祖,究竟是用水还是用酒?
2018-04-04 23:27:47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清明时节雨纷纷,杜牧回乡为上坟:祭祖,究竟是用水还是用酒?
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
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。

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《清明》,大家都耳熟能详。但最近查阅清明与酒的资料,突然觉得前人对这首诗的解析不到位,越琢磨越觉着这应该是一首描写杜牧本人回乡祭祖的诗。

列位看官,俺有言在先,没做任何考证,纯粹突发奇想,只是提供一个另类思路而已。

第一句“清明时节雨纷纷”,没有疑问。疑问从二句“路上行人欲断魂”开始。清明时节,桃红柳绿,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,即使路人途中遇雨,也应该是别有情趣,毕竟春雨贵如油,下一点点细雨,怎么可能让行人的魂都断了呢?显然说不过去。
按我的理解,“路上行人”是杜牧自称,断魂说的是他自己的内心感受。可以做样的逻辑推断:清明时节,杜牧回自己多年未回的老家祭祖,少小离家老大回,想到自己永远不可能再见一面的父母,于是肚肠寸断。
一个人,在清明时节,也只有怀念故去的亲人,才会“断魂”吧?!
杜牧回老家,到祖坟上祭奠,当然需要祭品。从大老远的地方赶回老家祭祖,用什么祭品最好?毫无疑问,当然是酒!
“酒始于智者,后世循之,以之成礼,以之养老,以之成欢”,这句古语道出了酒在古代的三大功能,“成礼”“养老”“万欢”,而“以之成礼”最为重要。
史书上也记载得非常清楚,无论是祭天还是祭祖,只要是讲究礼仪的场合,酒都不可或缺。杜牧回到老家,要去祭奠祖坟,于是到处寻找卖酒的地方,也就顺理成章了。“断魂”不是普通的疲累,也不是一般的愁绪,对故去父母的思念到了极致,才会“断魂”。试想,在讲究孝道的古代,一边欲断魂,一边找酒喝?这事怎么想怎么不对劲儿。
我的山东老家祭祖时,是以水代酒的。那么古人祭祖是用水还是酒?
酒,真酒,当然是首选!
当然,老百姓家境贫寒,连饭都吃不上,哪有钱买酒!
只好用水代替,久而久之,变成了以水代酒来祭祖的习俗。
清明节到了,如果你去祭祖的话,建议你用酒。
道理很简单:上古时候的祭司也都是用酒的,因为酒可以走近内心与神明沟通,所谓“酒能通神明”。
从诞生的那天起,酒便被视为“超自然之物”,在祭祀活动中,首先要奉献给上天、神明和祖先享用。周公颁布《酒诰》,里面也明确指出,天帝造酒,目的并非供人享用,而是为了祭祀天地神灵和列祖列宗。
由此可见,清明祭祖要用酒。古人祭祀用的酒主要是米酒、黄酒,像茅小五这样的高度白酒,要到宋元时期才出现。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